当终场哨声响起之后

2019年夏天,当35岁的张伟在更衣室脱下那件穿了12年的8号球衣时,这位前CBA全明星球员的职业生涯正式画上句号。"最后一战结束后,我在淋浴间哭了半小时,"张伟回忆道,"不是为输赢,而是突然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该干什么。"

"职业运动员的退役就像第二次出生,只不过这次没人给你准备尿布和奶瓶"——前国家队教练王建军

转型期的阵痛与机遇

退役后的前半年,张伟经历了大多数运动员都会面对的"空白期"。每天早晨6点准时醒来的生物钟,却找不到训练场;手机里不再有教练的战术安排,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保险推销电话。"最难受的是聚会时,朋友们都在聊工作进展,而我只能反复咀嚼过去的比赛。"

转机出现在2020年初,老队友邀请他担任青少年篮球训练营的技术顾问。"第一次教孩子们三步上篮,比我自己比赛还紧张,"张伟笑着说,"但当看到有个胖乎乎的小子终于学会背后运球时,那种成就感很特别。"

转型方向 占比 平均适应期
教练/培训 42% 8-12个月
体育解说 18% 6-9个月
自主创业 27% 2-3年

那些没人告诉你的现实困境

在体育学院进修期间,张伟发现很多退役同行都面临相似困境:"30多岁重新学Excel表格,和应届生竞争岗位,这种落差需要极强的心理调节能力。"他特别提到膝关节旧伤带来的困扰:"阴雨天疼痛发作时,连陪儿子踢足球都成问题。"

给退役运动员的建议:

  • 提前3-5年规划第二职业
  • 善用运动员时期的品牌资源
  • 不要拒绝"跨界"机会
  • 重视商业保险和理财规划

如今,张伟的体育文化公司已运营两年,最近刚中标某地级市的全民健身项目。"比赛日的紧张感变成了月底发工资的压力,"他擦拭着办公桌上的MVP奖杯,"但站在场边看年轻人奔跑时,我依然能听见心跳的声音。"

(应受访者要求,文中张伟为化名)

本文首发于《体育人物》月刊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